寻找嘉宾,采访、出镜……9月22日,在第六届中阿博览会上,一位认真工作的媒体同行吸引了记者的关注。
“请问您是哪国客人?”记者上前询问。
“我是伊拉克人,也是半个银川人。别看我今年23岁,我参加了每一届中阿博览会。从做志愿者、翻译到嘉宾,再到今年以记者的身份来参加,可以说中阿博览会伴着我成长。我个人也受益于中阿合作。”聊起中阿博览会,中阿卫视记者方浩明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汉语,甚至还能“秀”几句银川话。
2011年,因为父母来宁当老师,当时还叫“艾明”的方浩明,也来到银川生活。“那一年我11岁,来到银川后就爱上了银川。银川人都很友善,我在这里读了小学、中学,最后考入了北方民族大学。”回忆起在银川生活、求学的10年,方浩明感叹,十分幸运,作为一名外国人可以亲历且见证了银川发展最快的10年。这10年里,银川这个城市越来越美丽,春天的风沙天气逐年减少,曾经玩耍的小水沟建成了小公园,真正实现了天蓝、地绿、水清;这10年里,银川越来越现代化,大街上高楼林立,科技园区逐步建立,现代化的商业场所一个接一个开设;这10年里,银川人幸福指数逐年上升,家门口的学校越来越多,社区医院技术逐步提升,道路四通八达,人民生活得越来越美好。
“我认为这些变化的根源,就是银川越来越开放,尤其是连续举办中阿博览会,带给银川更多的机遇,也提供了更好的发展方向。”方浩明告诉记者。
2022年,方浩明从北方民族大学毕业,应聘到中阿卫视成为一名记者,常驻北京。这让他能够以新的身份、另一种眼光来看宁夏、看中阿博览会:中阿博览会是一个特别好的窗口和平台,助力了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经济发展。尤其是今年第六届中阿博览会,来宾均是重量级,发表的致辞、发言、主旨演讲等,开阔了大家的思路和眼界;签约的项目涉及范围广、金额大,为推动中国和阿拉伯国家乃至更多国家的发展,提供了更多机会、作出了更多贡献,办得特别成功。
这次因中阿博览会再次回到银川,方浩明除了认真履行记者职责,把中阿博览会盛况报道给世界看、把宁夏银川的变化讲给所有人听外,还在休息时间带着从阿联酋来的同事,专门到银川的各个“老字号”,吃手抓羊肉等美食,看特色老巷子。“我要让他们知道‘塞上江南’的美,让他们和我一样爱上银川、爱上宁夏。”方浩明说。
“中国有百家姓,你为什么会选择姓‘方’呢?”采访结束时,记者好奇地一探究竟。
“因为北方民族大学呀,我是北方民族大学的学生。”方浩明笑得灿烂。(记者 周一青 见习记者 刘 祥)